可见火灾对于中国古人是多么可怕。所以我们先人是如何运用智慧防范火灾的呢?
一、意识上防患于未然消防泵控制器
在古典文集的《易经》中的第 63 卦“既济” 卦,古人释称: “水在火上,既济。君子以思患而豫 防之。”意思是说虽然火被扑灭了,也要时刻警惕, 防患于未然。可见古人的防火意识是多么深刻。
周代也出现了早的“防火消防法”,《周礼·夏官·司 爟》记载: “凡祭祀,则祭爟。凡国失火,野焚莱,则 有刑罚焉。”这也是我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早 的火灾刑罚条例。此后,我国一直都围绕着“以法 治火”的原则,制定了很多法规和法典。
到了东汉时期,防火理论进一步完善,荀悦在《申鉴·杂言》中说:“一曰防,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谓之防,发而止之谓之救,行而责之谓之戒。防为上,救次之,戒为下。”在没有自来水管、高压水枪和消防车的古代,对火灾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。在各种古装剧里,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打更人边走边喊: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。”这个场景并不是导演和编剧的想象,而是有据可依。《周礼·天官》中记载,到了每年春秋两季,掌管宫内用火安 全的宫正都要摇动木铎,提醒大家注意防火。
当然我们刚刚过去的清明节,也是起源于中国先民的防火观念,当时为寒食节,全城禁火,所以只能吃冷的食物,就有了寒食节,后面才演变为清明节。
二、心里上的安慰
中国先民除了意识上这些举措,还有迷信层面的一些措施。比如:
屋脊两端都有一组对称的龙形装饰,在建筑学上成为“正吻”或“大吻”。这实际上是一种交“蚩尾”的神兽,“水之精,能辟火灾”.在大型建筑上安放厌胜是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不过这种设计也不过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。
比如岳麓书院里面的御书楼,作为古代的图书馆,为全木质结构,易引发火灾,就在屋脊两端有两把剑分别插在了两个神兽上面,这个神兽叫螭吻。人们常把它用作建筑物的装饰,尤以作屋脊镇火的兽头为多,做张口吞脊状,并以一剑以固定之。
· 关注公众号
15932116015 13603110089
2115391826@qq.com
www.hblofu.com
石家庄高新区珠江大道313号方亿科技园A区1号楼604